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推动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来源: 《贵州调研》 编辑: 陈骏佼 时间:2019-07-11 14:45:44
近年来,贵州省把大数据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深入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文就贵州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提出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贵州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现状与特点
本文基于2017年我省开展的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大检查进行分析,此次大检查,省大数据局联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在国家两化融合评估引导体系的基础上,围绕工业、农业、服务业大数据融合应用需求,研究形成了全国首个面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评估体系,从基础建设、数字化、集成互联、智能协同、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六个视角,数字化、集成互联、智能协同三条主线,起步建设阶段、单项覆盖阶段、集成提升阶段和创新突破阶段四个阶段进行分析。依据评估体系,我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呈现以下特点。
(一)全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2017年融合水平指数为33.8,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处于初级阶段。62.1%的企业处于起步建设的融合初级阶段,32.5%的企业处于单项覆盖的融合中级阶段,5.4%的企业进入了集成提升的融合高级阶段。
(二)三次产业中工业领域融合水平领先、农业和服务业领域融合各有特点。工业最高,2017年融合水平指数35.6。贵阳、遵义工业基础较好、融合水平领先;行业中电力融合水平最高,医药、烟酒、装备、食品等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实现重点业务环节全覆盖的工业企业占比20.2%,初步具备大数据决策基础的企业占比46.4%。目前全国普遍是服务业融合水平领先,而我省工业融合水平更高,主要得益于我省坚持工业强省战略和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收到了明显成效。农业低于工业和服务业。贵阳、安顺等黔中都市现代农业区,融合发展水平显著领先;畜牧业和农副产品种植业融合水平较高;运用大数据实现产品质量追溯的企业占比8.4%,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精准营销的企业占比47.4%。全省大数据与农业融合正呈加速态势,特别是农村电商发展迅猛,47.4%的应用比例已经接近全国工业企业电商应用比例(55.1%),表明近年来实施“绿色农产品泉涌行动”“网货下乡”“黔货出山”,助推优质特色产品“走出去”取得明显成效,成为贵州鲜明特点。服务业居中。贵阳服务业融合水平指数最高;大数据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水平明显高于其它服务业;运用大数据开展精准营销的企业占比15.6%。目前全省服务业领域深度融合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大数据与工业、服务业的跨界融合成为重要趋势,全域旅游、智慧健康、共享经济等发展迅速,有望催生一大批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企业、新模式、新业态。
(三)部分市州融合水平相对领先,区县融合水平呈现四个梯次。2017年各市州融合发展水平从高到低是,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六盘水市、铜仁市、黔南州、黔西南州、黔东南州、安顺市。考虑到贵安新区基数的特殊性,未纳入与其他市州排名。其中贵阳市、遵义市、贵安新区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起点高、投入大,融合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全省88个区县第一梯次融合发展水平指数45以上,包括云岩、南明2个区,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第二梯次融合发展水平指数30-45,接近或达到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包括花溪区、白云区等22个区县,处于提升数字化水平的关键阶段;第三梯次融合发展水平指数20-30,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包括修文县、西秀区等39个区县,处于夯实信息化基础的阶段;第四梯次融合发展水平指数10-20,包括25个区县,融合基础相对滞后。从分析结果看,全省各地融合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正相关。
(四)广泛开展云应用正成为贵州省企业融合创新的新趋势。全省企业云平台应用率达到36.5%,接近38.3%的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全省企业还通过阿里云、金蝶云、用友云、腾讯云等平台开展云应用、云服务,建立(或应用)互联网开放社区实现价值网络协同的企业比例为28.9%,协同营销、协同制造是目前贵州省搭建企业协同生态过程中相对领先的主要模式。
(五)注重招大引强和企业培育增添融合新动力。苹果、微软、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世界知名大数据互联网企业落户贵州。培育催生了一批标杆企业。货车帮公司为货主和货车司机打造移动互联网在线沟通交易平台,成为知名“独角兽”企业。白山云科技公司提供的集云分发、云存储、云聚合为一体的“云链服务”解决方案,已经覆盖国内300多个城市,服务微软、腾讯、搜狐等近300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和中国70%的互联网用户;易鲸捷数据库通过全球最大金融财团摩根大通的多项严格测试,成为中国数据库产品首次走出国门进入全球顶尖金融集团的典型代表;数联铭品推出的财新BBD中国新经济指数登陆彭博终端,面向全球投资者提供中国新经济走势的重要参考。
二、我省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主要做法
(一)全面覆盖、分业施策。2016年开展“千企改造”工程·大数据专项行动,2017年实施“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2017年行动计划”,2018年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形成全领域、全行业、全地区共同推动的工作体系和良好氛围。
(二)示范引领、典型带动。2016-2017年共打造123个典型示范项目,引进113家解决方案服务商组成服务队,形成323个大数据融合应用解决方案。工信部2017年在贵州召开全国工业云现场会,“贵州工业云”成为典型推广。航天电器、振华新云、同济堂、毕节农业大数据中心和罗甸县火龙果产业化等项目入选国家级试点示范,航天云网入选工信部“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首批支持项目,成为全国仅有的四个区域项目之一。
(三)广泛服务、平台支撑。在各行业领域建设形成一批开放性、差异化、特色鲜明的行业融合大数据平台。其中,贵州“工业云”帮助100余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平均为企业缩短研发周期22%、提升物流仓储管理水平29%、提升生产效率水平30%。“电商云”服务超过2200家企业入驻平台进行销售管理和服务。“物流云”接入8家主要物流企业信息化平台和10家物流园区信息系统。“特色农产品物联网”覆盖全省75个农业园区146个项目。“智慧旅游一站式服务平台”集聚了28大类1000多小类旅游数据,为提升入黔游客“获得感”提供数据支撑。
(四)升级存量、培育增量。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优化实体经济结构,提升融合发展质量。苹果iCloud中国内地服务转由云上贵州公司负责运营,华为全球数据中心在贵州开工建设,腾讯数据中心一期投入运营。“中国天眼”(FAST)开启了天文学研究从假设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新里程。货车帮建立中国最大的公路物流互联网信息平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存在差距。由于我省实体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基础薄弱,整体水平较全国水平仍存在差距。以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为例,2017年,我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8.5;低于全国第一梯次10个省市平均11,与部分西部和周边省市也存在差距。在基础建设水平、数字化水平、集成互联水平、智能协同水平等方面与全国水平均存在差距。同时,超过70%的区县融合水平指数不足30,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融合初级阶段。
(二)三次产业的融合关键环节亟待突破。工业领域:大数据与研发生产等环节的融合仍是难点。全省工业企业与大数据融合应用的重点业务环节中,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办公以及销售、人力、设备质量、库存和采购管理等方面,作为最需要重点关注的生产管理、研发设计、关键设备和重大项目管理等方面,占比仅为32%、39.7%、43.1%。农业领域:通过融合推动质量追溯管控的能力不足。全省大多数农业企业在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刚刚起步,实现质量追溯企业占比仅为8.4%,特别是种养、初加工和运输环节实现质量追溯的比例有待提升。服务业领域: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和服务模式创新水平不高。全省服务业企业与用户在线实时/双向开展精准营销的企业占比仅25.8%,使用互联网开放社区或平台有效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服务创新模式的企业占比仅为5.2%。
(三)区域融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全省融合水平不均衡,88个区县的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四个梯次分布,各个区县融合工作开展情况差异较大,有的区县融合工作开展不到位,领导力量、经费投入、干部培训严重不足,有的第四梯次的区县没有资金投入。
(四)融合服务支撑能力明显不足。部分实体经济企业对利用大数据实现转型升级认识不清、意愿不强、能力不足,既缺乏利用大数据的理念和技术手段,也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本地融合服务支撑团队数量偏少,产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支撑融合工作的需要。促进融合发展的专业人才短缺。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统筹协调、分业施策。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发展重点领域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车间、数字工厂,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北斗卫星导航等新技术、新设备在制造业的应用,推动企业全流程和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加快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发展协同研发、众包设计、供应链协同、云制造等网络化协同制造模式,推动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全面互联。加快发展个性化定制,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充分整合市场信息和客户个性化需求,挖掘细分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传统企业推进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仓储物流、电商销售等服务功能的商业化剥离,从产品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推动农业向生产管理精准化、质量追溯全程化、市场销售网络化融合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化,构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管理的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逐步发展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新型农业,建立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土壤肥力管理、产量管理、精确定位病虫害控制方法和施肥决策管理等,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推进农业质量追溯全程化,运用大数据打通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整个流程,形成完善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信息追溯闭环。加快推进农业市场销售网络化,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主体,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应用能力,建设信息开放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的农业电商公共服务系统。加强农产品在线营销环节与用户或消费者的互动,综合质量追溯和用户评价反馈等信息,指导农业生产、销售和服务更加精准化,加强农产品交易、质量、需求、价格变动分析与预测。推动服务业向平台型、智慧型、共享型融合升级。加快发展平台型服务业,发展旅游、物流、信息咨询、商品交易等领域平台经济,融合各领域综合管控系统、流量监控预警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电商平台、微信平台、手机APP等应用系统为一体,将数据资源整合转化为新型融合服务产品。加快发展智慧型服务业,培育智慧物流、信息服务、智慧工业设计等智慧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壮大智慧健康、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智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共享型服务业,引导推进全省生产、创新、生活领域资源网络整合重组,推动共享经济产品服务体系创新、平台创新和协同式生活方式创新,成为新的重要增长点。
(二)全面覆盖、因地制宜。对融合水平较高的地区,积极组织开展智能制造、互联网与企业融合创新试点,统筹资源打造一批高水平的融合典型示范,在全地区、全行业复制推广;统筹推进区域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相关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积极探索大数据驱动下的一、二、三产融合新模式。对融合水平中等的地区,突出问题导向,重点提升数字化水平,突破综合集成,提升融合支撑能力。对融合水平中等偏下的地区,重点夯基础、补短板,为中小企业和产业链集成搭建服务平台,提升企业融合主动意识和主体地位。
(三)一企一策、分类引导。融合初级阶段企业,重点是夯实基础。强化软件支撑和定义制造业的基础性作用。以中小微企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公共云服务平台作用,引导企业上云实现融合发展。鼓励大型企业深化云平台、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进一步加强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开放社区,进一步提升资源汇聚、开放、共享、配置效率和质量,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在线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与分析等应用服务。融合中级阶段企业,拓展单项融合应用。重点提高各关键业务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打破内部环节之间的数据壁垒,探索实现集成互联、数据自动流转。融合高级阶段企业,推动系统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重点在数字车间、数字工厂、协同制造、网络化协同等方面开展融合创新,加快发展大数据驱动的新业态、新模式。
(四)加大支持、强化支撑。以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税收优惠、投融资对接等多元化方式,加大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资金支持。进一步探索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等保障体系,创造融合政策环境、科研环境、创新环境、人才环境,夯实融合硬件基础、软件基础、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增强融合市场动力、变革动力、资本动力,创新融合推进机制、协调机制、共享机制。